舊版報紙專題介紹 / 民報專文介紹

│建置者:國立台中圖書館│


四、 報社成員

  從黃旺成扮演的角色可以看出,《民報》能夠成為戰後第一大民營報紙,其主要原因在於,報社網羅了一批戰前具有媒體工作經驗的台灣本土知識份子。民報社長林茂生、總編輯許乃昌、總主筆黃旺成,發行人吳春霖(兼總務部長)、營業部林佛樹等。這批幹部都是日治時代的知識菁英,其中林茂生、許乃昌、黃旺成與是過去政治社會運動團體的重要成員,也都具有用漢文撰稿的能力,特別是黃旺成,他在戰前早有主持《台灣民報》漢文版的經驗。另外,吳春霖與林佛樹則長期在《台灣新民報》擔任管理階層工作。這樣的經營幹部組合,應該是讓《民報》成為最類似戰前《台灣民報》的主要原因。其他報社成員包括:徐淵琛(徐瓊二)、陳振生、駱水源、劉春木、陳春成、姚敏瑄(女性)、蔣時欽、黃煥然、李重生、曾天生、吳濁流、王錦江(王詩琅)等人。這些成員中,徐淵琛是過去《台灣新民報》的資深記者,駱水源則一直在《台灣日日新報》工作,其他成員也多少具有媒體工作經驗,報社成員的素質相當不錯。
  雖然大部分的年輕記者,並未參與1920年代台灣人的政治社會運動。但是,從《民報》的新聞風格與論述中可以看出,它用心在傳承殖民地時代台灣人的媒體經驗。例如,1946年9月1日記者節當天,《民報》上出現〈本報同人記者節感言〉中,蔣時欽以〈回顧〉為題,對《台灣民報》發展史作了簡單回顧,他認為:「台灣報界的歷史就是台灣解放運動的一部側面史」。由此可以看出,民報記者熟知過去台灣人運用媒體進行反殖民抗爭之歷史。此時,再去強調這種媒體批判精神,必然會產生嚴厲抨擊政府之現象。
  面對戰後台灣的亂局,年輕的民報記者不僅發揮媒體工作者的職責,有的人甚至投入實際的政治社會運動,其中蔣時欽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人物。蔣時欽是蔣渭水次子,曾經在上海居留數年,因而具有白話文寫作之能力,戰後回到台灣後,投入民報社擔任記者工作。他曾經以蔣瑞仁的筆名在《政經報》發表主張台灣要自治的政治理念,並參加左翼刊物《自由報》的編輯撰稿工作,二二八事件期間組織「台灣省青年自治同盟」,正式投入反國民黨統治的政治運動。蔣時欽是一位左翼青年,他支持中共在政治協商會議中所提出的政治主張,二二八事件後逃亡中國大陸。雖然蔣時欽的政治理念與行動不能代表民報社經營層,但是同世代的記者中應該還有一些認同者。例如,在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期間遇害的同僚徐淵琛,也是一位左翼知識青年。
  從以上民報社的成員分析,我們可以了解,民報社可分為兩個世代。年長者曾參與殖民地時代的媒體工作,具有傳承的使命感;年輕人具有熱情,二二八期間甚至參與政治運動。民報社被查封以後,這些成員大多離開媒體工作,台灣人新聞事業之傳承也受到重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