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版報紙專題介紹 / 民報專文介紹

│建置者:國立台中圖書館│


三、 發行歷程

  戰後初期的報紙,總類雖多,但是版面張數卻少的可憐。當時的報紙張數跟現在每天厚厚一疊的情況差距很大,也比不上過去戒嚴時期三大張的版面。戰後初期報紙,版面的變動也很大,最大的特色是報費一路飆漲。根據陳恕的分析,《民報》從創刊到停刊為止,實際報費與版面調整如下︰

《民報》歷次報費與版面調整表
報費調整時間
1945/10/10
1945/12/01
1946/01/01
1946/06/01
1946/09/30
1946/11/01
1947/02/01
報費 每份2角 每份3角
全月7.5元
每份5角
全月15元
晨刊晚刊皆為每份5角全月30元 每份2元
全月50元
每份2元
全月60元
每份4元
全月100元
版面調整起迄時間
1945.10.10~11.30.
1945.12.01~1946.05.31
1946 06.01 ~09.29
1946.09.30 ~1947.02.01
版面
8開兩版
4開兩版
晨刊晚刊同為
4開兩版
對開4版
 
資料來源:1,《民報》1945年10月10日-1947年02月01日。2,轉引自陳恕《從《民報》觀點看戰後初期(1945-1947)台灣的政治與社會》(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2年),12頁。

 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,《民報》的版面在逐漸擴增,到了1946年9月以後,對開4版之版面已經確立。但是,在報價的漲幅從未停止,發行近17個月期間,報費從每份2角漲到4元。從報紙售價的漲幅,也可以看出當時物價變動之大,報社經營之困難可想而知。表中還可看出,民報社曾一度同時發行「晨刊」與「晚刊」。民報社除了總社設於台北市之外,還在基隆、台中、台南、嘉義、東部(花蓮)等地設有分社,台東成功鎮設有新港通訊處。從經營角度來看,這是全島性報紙應有的規模,進一步則應該是發行(南部版),可惜民報社還沒站穩腳步就被查封了。
  《民報》在短短的發行期間,其風格也非常值得介紹。每一家報紙最主要的部份當然是新聞報導部份,但是報紙的風格主要取決於其是新聞評論部份。《民報》的新聞評論部份相當多,除了每天有的「社論」,還有間隔較久的「星期專論」「來論」,針對時政提出建言的「小乾坤」,探討經濟民生問題的「展望台」等。事實上,經過編輯處理的「讀者投書」也可視為評論,這些評論塑造了《民報》敢言的風格。在這諸多新聞評論的專欄中,最值得注意的是由總主筆黃旺成(日治時代署名陳旺成、筆名菊仙)執筆的「冷語」與「熱言」。
  1926年到1932年間,黃旺成任職《台灣民報》期間,曾以冷語子之筆名撰寫「冷語」專欄,短短數句達到「寸鐵殺人」「冷刻奇警」的效果,甚受好評。戰後他採往例,從1945年10月13日起在《民報》開闢「冷語」欄。由於對時政直言批評,據說來台不久的陳儀讀後甚為不悅。因此,在11月初,他將「冷語」改為「熱言」,以表示熱言生(筆名)熱心建言之意。但是,熱言的內容大多批評軍警公教人員之敗行劣跡,因此依然不受官方歡迎。陳萬益教授曾稱許說︰「黃旺成的「冷言」「熱語」是台灣報業史上第一等的評論」,透過這類一等的評論,《民報》樹立了獨一無二的風格。最令人遺憾的是,隨著省籍對立加深,經濟民生問題日益嚴重,熱言子的發言逐漸加溫,最後與二二八事件一同引爆而同歸於盡。熱言子雖已離去,但是他的發言依然是這段歷史的最佳證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