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版報紙專題介紹 / 民報專文介紹

│建置者:國立台中圖書館│


二、 報業概況

  《何謂「民報精神」?《民報》在1947年1月8日與2月28日,分別發表〈民報精神〉與〈再論民報精神〉兩篇社論,說明民報精神就是革命精神。文中說明《台灣青年》、《台灣民報》、《台灣新民報》過去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一貫精神,同時也特別強調該報要發揚孫中山的三民主義,並以繼承其革命精神自許。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,把孫文革命精神刻意提出來,可視為一種為尋求正當性的論述。提出民報精神的真正目的,應該是想達成隨後提出具體目標:「掃除一切奸邪使台灣明朗化,進而為民族正氣的原動力,協力建設新憲法下的民主國家」。這樣的目標隱含著對社會現狀的不滿,以及對陳儀政府的批判。因此,所謂民報的革命精神,當然是指過去台灣人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精神。
  處於戰後台灣社會,為什麼《民報》還要提倡反殖民經驗的精神?這表示民報社在戰後的報業版圖中,還是處於在野的戰鬥位置。回顧戰後初期的報業發展,由於陳儀政府並未嚴格實施新聞出版管制,台灣曾出現一段短暫自由化時期。1946年後,各種報刊紛紛創刊,到二二八事件爆發為止,報社總數超過二十家。但是,較大規模的報社還是要有黨政軍的背景撐腰,例如:由李萬居主持的《台灣新生報》是行政長官公署之機關報;其次,《中華日報》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接收日治時代《台南新報》而創辦;在台中創刊的《和平日報》則隸屬於國防部宣傳處。如此一來,台北、台中、台南三地分別出現官營、軍營、黨營的三家主要報刊。其他,還有國民黨台灣省黨部發行的《國是日報》(晚報),駐台七十軍機關報《自強報》等,雖然這些報刊中並非都是偏向政令宣導,但是其黨政軍的從屬關係則十分明確。
  當然,民營的報紙言論不當官方傳聲筒,也有它的競爭力。戰後台灣民營報紙,除了《民報》之外,在台北發行的還有1946年元旦創刊的《人民導報》,5月創刊的《大明報》,隔年2月1日創刊的《中外日報》、3月1日創刊的《重建日報》等。其他各地發行的民營報紙還有:台中《民聲日報》與《自由日報》(晚報)、台南《興台日報》、高雄《國聲報》、花蓮《東台日報》等。雖然沒有發行數量的統計,但是依個人口述訪談記錄,以及事件後官方的處分等級,當時眾多民營報刊中,《民報》確實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。
  民營報紙中,與《民報》同樣具有強力批判精神的是《人民導報》,兩者都持續報導社會亂象並經常對政府提出針砭。但是,《人民導報》與《民報》有相當大的差異,它具有明顯的左翼色彩,左翼知識份子蘇新曾一度擔任總編輯。 除了以上兩家報社,《大明報》也是一份重要的民營晚報,根據該報印刷廠負責人大明印書館社長鄧進益先生表示,該報發行量最高曾達3萬份,這個發行量應該沒有超過《民報》。也許台灣人喜愛閱讀報紙的選擇上,《民報》高於官報《新生報》,但是從報份來看,第一大報應該是《新生報》。根據統計,因經濟蕭條的衝擊,《新生報》發行量,曾經從1945年10月的17萬5千份降到1947年1月時為7萬3千份。從《大明報》與《新生報》的報份變化來看,筆者推估《民報》的發行量,應該在3萬到7萬份之間,發行期間如何起落變化則很難估算。